颅内动脉瘤——脑内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远比人们想象的高。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颅内血管壁的局部膨隆,如同膨大的橡皮水管,相当于颅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死亡或病残率极高。近一半的病人首次破裂即导致死亡。即使幸存下来,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危险极大。如果不及时针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多数病人会在数年内死亡,是名副其实的“冷血杀手”。但该病又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后都可以康复。
临床上,动脉瘤破裂出血往往以剧烈头痛为突出表现,病人形容这种疼痛像裂开或者爆炸一样。颅内所有的出血在普通人眼中都认为是脑溢血,脑溢血是一种通俗的名称,有很多种,动脉瘤出血确切的说应该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就是出血位置在脑的表面。脑子被几层的膜覆盖着,其中有一层叫蛛网膜,蛛网膜和脑表面的软膜(另外一层)之间充满着液体(脑脊液),主要作用是保护的,避免外力对脑组织的冲击。蛛网膜下腔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脑血管,而脑血管可能因为高血压、粥样硬化等因素造成局部的外膨,鼓起小泡,就形成了动脉瘤(通俗的也可以称为血管瘤)。动脉瘤在没有破裂之前一般是没有症状的,神不知鬼不觉,而一旦破裂,就会形成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脑子压力高引起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非常危险,一种简单的描述是:1/3死亡,1/3残疾,1/3康复。因为有15%左右的患者来不及到医院就死亡了。
动脉瘤好发于中年人(30-60岁),女性略高于男性(1.34∶1)。其主要病因有先天性血管缺陷、血管炎症、动脉硬化、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常见,其次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瘤较少见。动脉瘤按直径大小分:小动脉瘤(直径<5mm);一般动脉瘤(5mm≤直径<15mm);大动脉瘤(15mm≤直径<25mm);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按临床病理形态分: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随着赵本山从上海华山医院痊愈出院,对于这位明星的病因和治疗过程也渐渐为大家所了解,赵本山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得以安全康复。其实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对于颅内动脉瘤有个大致的了解,1)病情隐匿,很多情况下动脉瘤并不能有预期的得到诊断,除非动脉瘤压迫到了邻近的神经产生了明显的症状,从而间接提示动脉瘤的存在。作为明星级别的赵本山相信该有着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医疗优势,但照样没法在动脉瘤破裂前得以确认,2)病情凶险,脑动脉瘤的破裂可以导致致命的出血和脑损害,有1/3的人可能来不及救治,1/3送到医院后救治遗留有重残,仅1/3的病人可以恢复良好,从这点上讲,应该说赵本山还算比较幸运的。
该如何早期发现和处理脑动脉瘤呢?
如果动脉瘤破裂了,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最典型的表现是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头痛是非常剧烈的,常被形容为这辈子从未体验过的最剧烈的疼痛,多数患者昏迷是短暂的,通常是数分钟到数小时,昏迷时间越长,往往提示预后越差。到医院后都会进行头颅CT的检查,证实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生都会采用脑血管造影(DSA,在大腿根部穿刺动脉,采用导管进行造影)或者是CT血管造影(CTA,不需要插管,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来诊断动脉瘤。但多数人的动脉瘤是没有破裂的,在没有破裂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眼皮下垂(一侧眼皮垂下来),这些症状往往是动脉瘤破裂之前的预兆。多数有动脉瘤的病人都没有症状,如果要检查自己是否有动脉瘤,目前最安全的方法是不增强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如果磁共振机器的场强够高(3.0T,3.0特斯拉),检查的质量是很高的。而增强的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A都是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的,DSA是最准确的检查。
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开刀手术(打开颅腔,找到动脉瘤,用夹子夹住)和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途径用特制的弹簧圈栓塞,在大腿根部插入管子),目的就是将小泡和血管内的血流隔绝。
最重要的问题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治疗,有很多的病人仍然有可能死亡和残疾,发生的比率分别在10%和20%左右,因此,最好的是在破裂之前就能够发现动脉瘤并治疗,目前已经有无创的检查手段,也就是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当然对于偶然发现的动脉瘤是否需要立即处理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但如果存在下列情况,即动脉瘤在随访过程中有增大或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动脉瘤位于脑内,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理想的处理方式是将动脉瘤与正常血流隔离开来,处理的方法有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要根据动脉瘤的具体形态和病人的状况而定,动脉瘤在破裂前或破裂后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结果大部分是满意的。因为脑动脉瘤毕竟是脑内的良性病变。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